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地層下陷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因起地層下陷的自然因素,包括板塊運動、火山運動、地震、岩溶作用、地層解凍等,其中火山、地震活動可能造成突發性的下陷,而板塊運動所導致的下陷則相當緩慢。

二、人為因素
人類的各項活動,包括開發石油、天然氣、地熱,有機土壞的排水或高樓大廈的興建也可能引發地層下陷;而地下施工或採礦如可能造成突發性的地面塌陷,數小時內即可下陷數十公分,甚至數公尺之多。

台灣因為天然條件的影響,沒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地熱,開發的面積不大,所以開發各項礦產資源,並不足以構成台灣西部沿海地區地層不斷下陷的主因。
在台灣地層下陷最主要的原因為人們過度抽取地下水。 由於地層的重量,是依靠土壤和土壤間的力量,和縫隙中的地下水壓共同支撐的。抽取地下水會降低地下水壓,同時部份原本由水壓承載的地層重量,轉由土壤顆粒來支撐,使得土壤顆粒間必須承受的力量增加,因此,土壤體積會被壓縮,使孔隙率逐漸減少,此過程稱為「壓密現象」。

地層下陷的主要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下列幾種:
1.地下水超抽--承載應力減小,導致地盤沉陷。
2.地下水水位下降--承載負荷增加,造成土壤壓密。
3.地面構造物--建造高樓,引起承載負荷的增加。
4.地震--砂性土壤因地震而引起沉陷。
5.深基礎開挖及採礦--引起地盤移動,導致地層下陷。
6.淺覆蓋開挖--隧道、涵洞、管線設施所作的淺覆蓋開挖等。
7.地盤本身之上升或下沉現象。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台灣黑熊的生態環境



根據早期的記錄,台灣黑熊曾經廣泛地分佈於台灣低至高


拔的森林地帶;除了中央山脈之外,黑熊亦可發現於海拔約100公尺至1000公尺的海岸山脈。
  但是由於過去數十年來的各種人為開發活動,台灣很多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包括黑熊在內,皆被迫限於偏遠且地形崎嶇陡峭、人為活動較少的地區活動。現今台灣黑熊的野外族群不僅減少,而且分佈範圍也大為縮小,只可惜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料來顯示此物種目前在本島的實際分佈狀況。初步的觀察顯示,黑熊似乎較常活動於人類狩獵活動較為稀少的中央山脈偏遠山區;至於海岸山脈,則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目擊黑熊的記錄了











台灣黑熊主要於白晝活動,但是夜間也可以活動。
各季節平均每日活動的頻度超過45%;夏季和秋季的活動量增加,約為60%。值秋、冬季殼斗(即櫟實)產量豐盛時,黑熊夜間的活動頻度也常會增高。 
  活動範圍是動物進行覓食、生殖等活動所使用的空間。黑熊的活動範圍廣大,雄性個體的活動範圍通常大於雌性。由無線電追蹤繫掛發報器的黑熊的資料顯示,黑熊的年活動範圍廣大,為27至202平方公里不等,最大者甚至相當於玉山國家公園面積的五分之一。這些黑熊活動範圍最長的直徑,從12至4公里 不等,平均為25公里,此值大於從玉山國家公園的中心點至邊界的距離(玉山國家公園最大長度約45公里)。這表示居住於園區內的黑熊,可輕易地移動至國家公園以外的範圍,這也可以由至少有4隻無線電追蹤的黑熊曾移動至國家公園以外區域的記錄證實。





台灣黑熊的秘密檔案


[台灣黑熊】


學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英文名:Formosan black bear


科屬:熊科、亞洲黑熊屬


形態特徵:體長120~170公分,肩高60~70公分,最重可逾200公斤。全身披黑色粗毛,身軀壯碩,四肢粗短,前後肢都具有五趾,掌全部裸出,齒短,圓耳,短尾,鼻骨長,下顎前端有撮白色短毛,胸前有白色短毛構成的V字型白斑。


生態習性:台灣特有亞種,本土最大型陸生動物。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葉、殼斗科的堅果、樟科楨楠屬漿果為主食,偶而也會吃哺乳類動物、蜂巢等和臘肉、鹹魚、白米等人為食物。會隨植物分布出現季節性移動,除交配和撫育小熊期間外,通常單獨行動,並無固定居所。晝夜皆會活動。擅長爬樹。冬季時並不冬眠,部分個體會下降至低海拔地區覓食

我們常在新聞報導中,看見國外的印度懶熊或是東歐國家盛行的熊與狗的競技行為或人類與熊的衝突事件等。但在臺灣,由於黑熊數量稀少,人與熊之間的衝突自然減少許多。雖然大部分的獵熊者表示,他們並不是真的要獵熊,所設的陷阱主要是針對山羊、山羌或山豬,只是熊經常也會誤中陷阱;或因聞「香」而來獵取被捕動物因此被獵。基於國人「看到就打死,不然牠會攻擊我」的刻板心理,人與熊之間的衝突則會日趨升高!若能善加了解野生臺灣黑熊的生態習性,以及牠們對棲地的利用,必能減少熊與人之間不必要的衝突。

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世界遺產報告

復活節島 (Easter Island) 為荷蘭人 Jacob Rogeveen 於 1722 年的復活節星期日那天發現的,因此得名,但在此之前,島上的巨石像早已立在那兒不曉得多少年了!
  當地人稱此島為 Rapa Nui,據說是1860年代,來自大溪地的航海者所命名的。
位於南太平洋,智利以西外海3700公里處,經緯度:109W22', 27S07',全島面積有五十多平方公里
島上古老的民族豎立了九百多尊巨石像,島民把巨石像叫做 maoi,其中有些重達八十噸,到底石像是誰建的?而建石像的動機及方法又是什麼?至今仍是未解的謎團。  許多島民仍然相信,巨石像是由一種叫做 mana 的超自然力量搬動的,近來則有人認為巨石像是由外星訪客以地球外的文明科技所炸出來的。

最奇怪的是島上只有1800名居民,他們是正處於原以始妁狀態具有血肉之軀的波利 尼亞人,還有,600多尊巨型雕像,被當地人稱"莫阿仍伊",它的特徵是長臉,微向 上翹起的鼻子,向前突出的嘴唇,略帶後傾的寬額,垂落腮部的大耳朵。有的,頭 上戴著紅色帽子,當地人稱"普大奧"。但是,居民沒有雕刻石像本能,又沒有海上 航行數千里的知識。他們為何要雕刻這些石像?
這批石像小的重2.5吨,大的重50吨,有的石像還戴著沉重的石帽。一 頂石帽約重2吨,如果把石帽戴到巨石像頭上,起碼都需要起重設備。它們是如何 被制作者以採石場加工製造,又用甚麼方法搬運到遠處安放,使它們牢牢地聳立起 來。前幾個世紀島上的居民還未掌握到鐵器,這一切多麼不可思議。另外,島上的 樹木不生,連滾木滑動這種最原始的搬運設備也不可能存在,吊裝裝置成了處了之 物了

再者,製造那600多尊石像起碼需要5000個強壯的工人才完成。在幾個世紀前,小 島上僅生活著幾百名土著人,他們過著近乎原始生活,根本沒有可能養活5000千 工人,究竟是甚麼力量將6000多尊石像製成呢?
復活節島上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特比托奧特赫努阿",意思是世界 的肚臍。事實上,他們的說法的確沒有錯,因為復活節島位於太平洋中郭部,正是 世界的中部----肚臍,難道,島上的居民從高空俯瞰過小島?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 們沒有飛行器。那麼肯定是有人曾經從高處俯瞰過小島,把這些告訴給居民。

























作業2-七大洲最高峰

1. 亞洲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標高8848公尺,位於尼泊爾與西藏交界
2. 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標高6962公尺,位於智利境內
3. 北美洲最高峰:麥肯尼峰,標高6194公尺,位於美國阿拉斯加
4. 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標高5895公尺,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5. 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斯峰,標高5642公尺,位於俄羅斯境內
6. 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山,標高4897公尺,位於南極大陸
7. 大洋洲最高峰:卡茲登茲峰,標高4884公尺,位於印尼境內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Chapter1 Reflections 第一題 B9535035

我覺得要做大事一定要學地理
地理可以幫助人很多 就我個人而言
學地理可以增廣見聞 使自己在任何場合裡 皆可談笑風生
也可以在地理裡面學到很多地方的風俗名情
才不會鬧笑話
地理是很重要的一科
學好地理 出門沒煩惱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